直擊!中國航空工業博物館里的自控所藏品 天天熱推薦
帶你一起打卡,中國航空工業博物館珍貴館藏。
在今年四月北京云湖開館的中國航空工業博物館中,有一組六人的全身銅像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是新中國航空科研工作的奠基者群像,其中位于左側第一位的,是新中國主要機載設備設計室的創始人昝凌。
(資料圖片)
圖 | 新中國航空科研工作奠基者群像(昝凌左一)
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打卡中國航空工業博物館關于昝凌的那些珍貴館藏——
展品一:昝凌在廈門修建工作中獲得的獎狀
圖 | 昝凌在廈門修建工作中獲得的獎狀
昝凌,1912年9月6日出生于天津,新中國航空機載儀表技術的奠基人,國家一級工程師,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新中國成立以后,昝凌在華東軍區航空處航空工程研究室工作并擔任儀表電氣組組長工作,從事航空儀表的設計和研究工作。
1950年4月,正值新中國解放之初,全國上下為解放臺灣積極備戰,昝凌被派往福建廈門修建機場,并擔任研究組組長。
在工程進行期間,他一面積極開展工作,一面虛心吸收經驗,理論聯系實際解決了不少工程難題。他提出以試驗承重力的方法來決定各種鋪面的設計,并耐心向軍民工講解填土、挖路槽、鋪片石等的要領和方法,極大地推動了工程進度。
搶修和擴建軍用機場的任務十分艱巨,昝凌等人冒著敵機騷擾及惡劣氣候的影響,克服施工條件差及環境艱苦等重重困難,和工人一起砸石子、抬石方,風餐露宿,日夜奮戰。
當時爆破用的是土法,不僅費炸藥,爆破力低,操作人員還有危險。昝凌利用自己的技術專長,對開采石料的地點和方法貢獻了很多好的建議,并與機電組討論并解決了許多問題。他研究出爆炸用的電雷管的制造方法,克服了土法爆破的缺點。他還找到了電雷管的制造紗包線的代用品,并教會了工兵營的同志使用,節省經費三億元以上。
廈門機場建設歷時約一年,終于勝利完成了機場的全部修建任務。各大機場的迅速修建,人民空軍的順利進駐,有力地回擊了國民黨空軍的來犯,保衛了人民的安全。
在修建廈門機場的過程中,昝凌工作勤奮,努力鉆研,創新性地幫助工兵營研制成了“電雷管”,改進了爆破石方的方法,加速了修建工程的進展,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經費,1950年11月獲得了二等支前功臣的榮譽稱號。這張獎狀是昝凌的夫人昝毓秀2011年捐贈給自控所檔案館的,距今已有73年歷史,彌足珍貴。
展品二:昝凌獲得的電子轉速儀獎狀
圖 | 昝凌獲得的電子轉速儀獎狀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抗美援朝的烽火熊熊燃起,一時間空軍大批作戰飛機急需修理,國防工業立即轉入戰時生產。12月,昝凌從華東軍區航空處調入北京軍委空軍司令部工程部修理處,擔任工程師。
12月,空軍工程部所屬的幾個飛機修理工廠向北京軍委空軍司令部工程部修理處告急——蘇制陀螺儀表修復后,陀螺轉速無法測量,質量無法判斷,需要盡快解決這一技術難題。修理的飛機不能出廠,朝鮮前線何以御敵?可以說,這就是現實版的《長津湖》。
昝凌臨危受命,立即來到沈陽航空發動機修理廠(111廠)開始研制一種非接觸式電子閃光測速儀,來滿足工廠修理工作的急需,開創了建國以后,在航空工業系統自行研制測試設備的首例。
當時擺在大家面前的困難非常巨大,因為昝凌僅在英國史密斯儀表廠研究部使用過美國制造的一種閃光測速儀,從來沒有研究設計過。這種儀器用的真空管數目較多,光源更是一只特制的充氣真空管,國內無法解決,而且美國的閃光測速儀最大測量范圍也只有12000轉/分,飛機修理廠要修理的蘇式陀螺的轉速為24000轉/分。因此自行研制電子測速儀,不僅要首先研制出特殊的閃光燈泡,而且必須解決擴大測量范圍的問題。
空軍工程部簽撥科研經費300萬元舊幣,批轉所需器材,并抽調航空工業局特設科的沈祖顯、王裕齊等工程師協助昝凌進行研制。在昝凌的主持下,他們對美式閃光測速儀的原理、線路進行了認真仔細的分析,經過反復研究思考,昝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技術方案,根據美國儀器的基本原理,自行設計線路,從“心臟”開刀,用國產霓虹燈管代替特種充氣真空管。幾位工程師分赴全國各地搜集器材。昝凌親自到上海訂制霓虹燈,他和工人師傅共同研究,把霓虹燈制作成寶塔式螺旋形狀的燈管,經過日夜突擊,在很短的時間里拿到了霓虹燈原理樣機,拿回試驗室開始試驗。然而,試驗遇到了技術上的重重困難,在兩個月中,幾十種線路都試驗過了,霓虹燈管就是不亮。
抗美援朝的前線,志愿軍戰士正在浴血奮戰,必須盡快修好飛機出廠,奪取戰場的制空權。昝凌一刻也不敢耽誤,廢寢忘食地翻閱資料,各處走訪向人請教,進一步弄清了霓虹燈管的特性。他反復試驗,終于找到了問題所在:用普通真空管點燃一只高壓放電式霓虹燈,還必須采取一些特殊的技術措施。昝凌精心設計了一個專用輸出變壓器,同時設計了一個適合的電子線路。就這樣,在經過了一百多天設計——試驗——再設計——再試驗等無數個循環之后,一臺僅用三只最普通的真空管和一只國產土法制作的螺旋圓柱形霓虹燈管,由電源、多諧振蕩器、閃光部件等三部分組成的電子閃光測速儀終于研制成功,光度滿足條件,可測量的轉速范圍可達60000轉/分,是美國儀器5倍,中國人自主創新的智慧創造了一個奇跡!
電子轉速儀在飛機修理廠立刻投入使用,測量工作爭分奪秒,修好一架飛機就立刻起飛一架飛機,為抗美援朝前線提供了強有力的空中力量支持。
電子閃光測速儀經中國科學院鑒定合格以后,先后生產了50臺供各航空工廠應用,解決了急需的陀螺和傳感器轉速測試的關鍵設備。
1953年二機部四局給昝凌頒發了獎金400萬元舊幣,昝凌全部捐給了祖國的抗美援朝事業。這張獎狀是昝凌的夫人昝毓秀小心珍藏的,2011年捐贈給自控所檔案館,它記錄著航空人守正創新的初心。
展品三:昝凌照片及航空儀表設計室舊址照片
圖 | 航空儀表設計室主任昝凌,照片由昝凌夫人昝毓秀2015年捐贈
為了使中國航空工業走上獨立設計發展的道路,創建航空科研機構和開展產品設計工作提到了議事日程上。昝凌是在技術上頗有遠見、首先覺察到這種發展趨勢的少數航空專家之一。
1956年初,昝凌向航空工業局分黨組鄭重遞交了《關于發展航空儀表研究設計工作的建議書》。提出為了發展航空儀表技術,除了掌握制造技術以外,還必須同時開展研究和設計工作,昝凌建議盡早成立航空儀表設計所,承擔研究和設計的雙重任務。
航空工業局分黨組采納了昝凌的建議,決定成立航空儀表設計室。1956年10月12日決定在局內成立航空儀表設計室籌備組,由昝凌負責。10月23日,四局首批抽調昝凌、李沛豐、韓寬慶、張守恒、蔣宗海5名工程師到四局儀表設計室工作。
1957年2月,昝凌向四局領導呈送了《儀表設計室1957年度工作安排》的報告,對儀表設計室的任務、地址選址、領導關系、人員配備、組織機構、經費預算等工作做出了較為周密的安排。
昝凌受命后對儀表設計室的選址、機構、人員、設備等提出了具體的計劃,經局領導批準后即開始實施??紤]到協作便利、文獻資料、院校力量、減少行政機構人員等因素,昝凌建議設計室的選址定在北京。
1957年3月,航空儀表設計室(第三研究設計室,簡稱三室)在四局這個局機關后面一個小四合院里面成立了,昝凌被任命為室主任兼總設計師。
圖 | 新中國第一個航空儀表設計室
1958年8月,航空工業局確定儀表設計室承擔為東風107飛機研制自動駕駛儀的任務(代號601) 。這是儀表設計室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使設計工作從對單個儀表的改進設計跨入多部件的復雜系統的研究設計。
就是在這里,昝凌擘畫藍圖,并帶領設計室以轟炸機自動駕駛儀研制為起點,為新中國的航空機載事業開辟出了發展的廣闊天地。
展品四:1958年昝凌起草的《第三研究設計室目前情況及發展規劃》(草案)
圖 | 昝凌手稿《第三研究設計室目前情況及發展規劃》(草案)
1958年10月下旬,昝凌在起草《第三研究設計室目前情況及發展規劃》(草案)中寫道,目前的任務:為配合自行設計的(東風)104號飛機,我們已動手擬制方案,要為104號機設計出一套現代化自動駕駛儀,并爭取在1959年3月8日前完成,用到明年“五一”獻禮的104號飛機上。
東風-104飛機是1958年中國設計的一種超音速噴氣式殲擊機方案,后來因受技術所限項目下馬,改為研制東風-107戰斗機。1959年,三室開始為東風-107飛機研究設計自動駕駛儀(代號601),在全室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研制出樣機。然而東風107飛機的機翼布局和發動機選擇不盡合理,僅在制造了全尺寸模型之后,就因技術問題而中斷了。
昝凌鼓勵參研人員說:“無論飛機上馬還是下馬,只要我們努力向自動駕駛儀方向發展,做好技術儲備,就一定可以蓄勢再發!”
1960年初,昝凌和時任室主任蔡克非帶領技術人員主動深入部隊,了解裝備急需,主動推介新研產品,促進自動駕駛儀的研制工作。據空軍部隊反映,大量裝備在前線輕型轟炸機上的蘇制AП—5型自動駕駛儀是蘇聯50年代初期的產品,存在著性能差、故障多、調整困難等缺點,部隊強烈希望能夠研制出一種性能更好的駕駛儀來取代它。設計室從對空軍部隊的調查研究中適時地決定將駕駛儀的服務對象轉向轟5飛機,研制性能優于AП—5型的新型自動駕駛儀為轟5飛機配套,代號621。
根據發展規劃,第三研究設計室1958年到1959年的主要研制計劃還包括飛行姿態表,陀螺穩定平臺,輕型運輸機自動駕駛儀等11個課題。
展品五:1960年關于成立第三O研究設計所的通知
圖 | 第一機械工業部第四局下發《關于成立第三O研究設計所的通知》
航空儀表設計室經過三年開創時期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一些開展航空儀表自行研制的經驗。為了適應飛機、發動機及其他飛行器研究發展的需要,1960年3月,第一機械工業部第四局下發《關于成立第三O研究設計所的通知》,決定成立“航空儀表、自動器研究設計所”,定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三O研究設計所,由四局直接領導。
這不僅僅是從設計室到研究設計所名稱上的變化,這標志著中國航空儀表、自動器自行研究設計事業的逐步發展壯大。
1957年儀表設計室成立之初,只有三個組——行政組、加工組、設計組,員工20余人。1958年底擴大為五個組——行政組、情報組、加工組、試驗組、設計組,職工近百人。
1960年7月,為適應科研工作發展需要,三O所成立了第一、第二研究設計室和試制車間,分別從事儀表與自動駕駛儀的研究設計和加工試制工作,同時成立了供應科、人事保衛科、教育科、行政科和檢驗組,職工200余人。
1963年,根據承擔任務的需要,三O所在原有第一研究室,從事航空儀表及綜合顯示研究),第二研究室,從事自動駕駛儀的研究設計的基礎上,相繼組建了第三研究室從事航空電機電器研究設計,第四研究室從事遙控遙測裝置研究設計,第五研究室從事陀螺、導航裝置研究設計,第六研究室從事專用試驗設備研究設計,以及第七研究室(中心試驗室)、第八研究室(情報標準化研究室),并設立了所辦、政治部、技術處、器材處、行政處,職工約800人。
1965年,三O所遷往戶縣李家莊,正式在這里長期定點。
展品六:621自動駕駛儀(展品復刻中)
圖 | 中國第一套飛機自動駕駛儀——621自動駕駛儀
在研制621自動駕駛儀的過程中,全所職工都抱著為國爭光的思想,下決心一定要把這第一套中國人自己的駕駛儀搞出來。昝凌與設計人員同甘共苦,從設計方案、技術攻關,到協調加工、試驗環境搭建,每個環節都扎實高效。在艱苦的條件下,設計人員主要依靠計算尺和手搖計算器完成了巨大的計算工作量;工人們苦干實干,開動腦筋,憑借簡陋的設備完成了各種高精度零部件的加工。
621自動駕駛儀總體方案采用積分式調節規律,舵機馬達由主放大器(磁放大)直接驅動,舵機輸出通過離合器與助力器分油活門相聯。全套駕駛儀包括陀螺平臺、主放大器、舵機等十余個部件。
1960 年12月,621全套試驗樣機調試完畢,開始做系統模擬試驗。試驗進行了六個月,設計人員對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改進設計 。
1962年12月駕駛儀試飛樣機進入系統試驗階段。經過五個月的艱苦努力,試驗才告完成,終于證明了積分式調節規律的可行性。
1963年7月7日,由航空儀表自動器研究所研制的中國第一套621駕駛儀在閻良轟5型飛機上進行首次原理性試飛。試飛歷時四個月零十天,共飛行十七個起落,約二十余飛行小時。試飛結果證明:621在原理上是可行的,所采用的計算方法是正確的;駕駛儀縱向操縱達到了設計要求,協調轉彎時能較好地保持飛行高度。駕駛員反映駕駛儀動作柔和,操作簡便??v向操縱和穩定均比蘇制的АП-5好,側向克服了АП-5駕駛儀航向偏擺的毛病。試飛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這是中國人自己研制的第一套飛機自動駕駛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1964年10月,空軍提出希望解決轟5飛機低空轟炸安全問題,三O所對621自動駕駛儀進行改進設計,以保證低空飛行安全。要求安全使用高度為300米。根據第一階段的試飛結果,結合空軍提出的實戰要求,第二輪設計突出了低空使用的特點。低空使用的關鍵是安全問題。昝凌帶領設計人員查閱大量國內外資料,又深入部隊調查研究,征詢使用意見,然后組織多次討論,制定了以提高部件本身的可靠性為主、輔以必要的安全措施的方案;在原先三自由度線性計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五自由度非線性模擬計算。
與此同時,設計人員經過專題研究,成功地解決了伺服系統自振的技術問題,研制出了高性能的伺服器。干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組成“三結合”小組進行攻關,突破高度差傳感器等一系列技術關鍵,增加保安措施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飛控技術體系。
1966年5月,三O所自行設計的氣壓模擬器完成調試并投入使用,使駕駛儀的地面模擬試驗在原來的三通道穩定性和操縱性試驗的基礎上增加了穩定高度功能的試驗、陀螺模擬試驗等新內容。這次試驗從準備到完成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完成了70余個飛行狀態的試驗, 記錄各種參數曲線 500 余條,為試飛提供了重要依據。
1966年10月10日,621駕駛儀第二階段試飛在大連海軍航空兵一師進行。由于前期試驗充分,第二階段試飛進行得非常順利,經過15架次約16個飛行小時的飛行試驗,歷時一個月就完成了試飛大綱規定的全部科目。海上試飛證明:621駕駛儀已達到了設計要求,性能穩定,各種安全措施有效,低空300米使用安全可靠,中、高空使用良好,單發飛行時使用也正常。駕駛儀在性能、功能、使用和維護的方便等方面都超過了蘇制駕駛儀,受到空、地勤人員的好評。
1966年12 月,六院在北京舉行首次科研成果展覽會,621被作為六院五大科研成果之一參加展出,全國人大常委會朱德委員長和國防科委張愛萍副主任等領導人親臨參觀,并給以了殷切勉勵。
1967年2月,航空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了621自動駕駛儀設計定型,命名為KJ-3自動駕駛儀,并轉廠批量生產,完全取代了蘇制AП—5型自動駕駛儀。1967年,621駕駛儀轉到工廠生產,生產了兩千多套。這項成果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621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套飛機自動駕駛儀。它的研制成功是一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凱歌,標志著我國的飛行自動控制技術已經走上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
6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航空工業自控所,已經從一個小小的設計室成長壯大為新中國航空工業導航、制導與控制(GNC)的研發中心和高科技企業集團,成功為我國主力戰機、民機研制了大量高精尖的配套機載設備。
為紀念昝凌同志誕辰一百一十周年,自控所為其特意撰寫了傳記《凌云志 航空情——記新中國航空儀表和飛行控制專業先軀昝凌》,并在全所和行業內外進行宣傳和學習。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市場消費排行榜
-
2023-05-19 10:08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市場消費熱門推薦
-
2023-05-19 10:08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