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箱為何堆滿港口?部分造箱企業已停產_環球實時
廠區內,堆垛機正把新造好的集裝箱堆向第六層。一名現場工人告訴財新,2022年以來工廠新箱庫存不斷增加,“原本很快會被提走的箱子現在堆了有五六層高,為了減產,原本24小時雙班倒的3條產線,現在只剩下一條產線單班生產。”
(相關資料圖)
太倉中集成立于2004年,隸屬于中集集團(000039.SZ),年產干貨箱最高可達70萬標準箱,是長三角地區最大的造箱廠。
在太倉中集50公里外,上海港外高橋港區也被過剩的空箱堆滿,各碼頭空箱堆積有6—7層高。“空箱最多可堆到8層,目前港區及鄰近堆場都堆滿了,洋山深水港區也出現大量空箱堆存。”上海港一名碼頭操作人員告訴財新。
上海港是全球第一大集裝箱港口,2022年進出口集裝箱4730萬標準箱,其中外高橋港區吞吐量約為1887萬標準箱。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師吳迪對財新說,2月初數據顯示,國內的空箱堆積量超過500萬標準箱,約是疫情前同時期的2倍。
集裝箱過剩已經成為全行業遭遇的普遍問題。前述工作人員稱,2021年四季度以來,客戶用新箱需求下降、提箱速度逐漸放緩,新箱庫存開始增加,其他造箱廠的庫存也在不斷增加。
集裝箱租賃公司Textainer在發布2022年四季度業績報告時預估,2022年底全球箱廠干貨箱庫存量超過110萬標準箱,在2020年底中國出口用箱緊張時期,這一數據曾跌至僅10萬標準箱左右。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資料顯示,中國主要造箱集團的新箱庫存在44萬標準箱是供需平衡的健康水平,如2020年11月份,出口貨量激增使新箱庫存降至15萬標準箱,說明市場箱源極度緊張;如果新箱庫存達到88萬標準箱,則反映了中國出口市場放緩。2022年4月底,新箱庫存已接近88萬標準箱的預警線。
據英國咨詢公司德魯里信息,當前全球超過96%干貨集裝箱和100%冷藏集裝箱都由中國工廠生產。中國集裝箱市場的集中度較高,主要包括中集集團、勝獅貨柜、新華昌和上海寰宇四大造箱企業。其中,上海寰宇屬于中遠海運集團。2019年,中遠海運集團并購勝獅貨柜,并將后者交予上海寰宇管理。目前,中集集團和上海寰宇在造箱市場的占有率達到約80%。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大山稱,中國出口重箱遠大于進口重箱,常態下為維持集裝箱平衡,每月需要海運調進空箱300萬標箱,同時通過國內造箱實現集裝箱供需平衡。在集裝箱海運淡季,中國發運貨量減少,調空回來的柜子仍在正常安排,會造成淡季港口積壓空箱。
目前的集裝箱過剩與疫情下的“一箱難求”直接相關。吳迪稱,疫情下北美、歐洲供應鏈不暢,裝載著貨物的集裝箱積壓在途中,海外貨架缺少商品,中國出口“一箱難求”。擁堵緩解后,貨物持續入庫增加庫存,空箱加速回流中國,海外的高庫存卻導致貿易降溫、出口用箱需求不足。
從“一箱難求”到過剩
兩年前中國出口貿易“一箱難求”的現象,與目前國內空箱過剩形成鮮明對比。賈大山2021年9月公開稱,受集裝箱境外流通周轉不暢、海運回調空箱減緩的影響,導致空箱短缺,最嚴重的時候,海運進口空箱量缺口達到200萬標箱。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在2020年12月介紹,當前中國每出口3個集裝箱只能返回1個,通常60天可返回的集裝箱,現在拖延到100天。
在上海一家貨代公司任職的祝健告訴財新記者,“中國出口缺箱的情況持續了超過一年,在空箱最為緊缺的2021年一季度,我們為了獲得一個空箱要花費巨大代價,一些航運公司一個40立方英尺空箱使用費高達上萬元。”
為緩解缺箱狀況,2020年12月,國家商務部發文支持集裝箱行業擴大產能,提高運力供需投放。政策面的紅利又為集裝箱制造業注入了加速快跑的“燃料”,國內集裝箱龍頭企業進入訂單暴增的上升通道。
2020年四季度至2021年三季度,中集集團的干貨箱訂單量分別為40.77萬、45.08萬、69.47萬和76.3萬標準箱,持續上漲。
中集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集裝箱生產企業,擁有華東、華南、華北三大區域二十多個生產基地,自1996年以來,該集團的集裝箱產銷量始終保持世界第一,目前全球市場份額約為50%。
造箱企業均加大生產力度,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官方微信發布行業消息稱,截止2021年9月26日,我國主要造箱企業旗下的近40條生產線,生產國際標準集裝箱連續6個月超過50萬標準箱,產量提升到歷史平均水平的2.5倍。新箱成品庫存為46萬TEU,新箱庫存的健康均衡率達到了104.1%,集裝箱供需達到相對平衡。
相對平衡之下,集裝箱過剩隱憂已現。德魯里稱,2021年,在狂熱集裝箱海運市場行情下,全球生產了超過700萬標準箱的集裝箱,是常規年份的約3倍。咨詢機構WorldCargo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9年,全球集裝箱產量分別為265萬、203萬、342萬、408萬和230萬標準箱,低于300萬標準箱是常態。
除了造新箱,在狂熱的市場氛圍中,破損的集裝箱經修理繼續使用、每年3%~5%老舊集裝箱拆解也向后拖延,全球可用于運輸的集裝箱量大幅擴張。英國咨詢機構Harrison Consulting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集裝箱總規模約為5400萬標準箱,較疫情暴發初期多1000萬標準箱。
此時,導致疫情下“一箱難求”的因素也在減弱。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說,2022年以來供應鏈擁堵逐漸緩解,集裝箱周轉加快。德魯里估計,2021年每個集裝箱平均升降18.1次,而2020年為19.2次,在2010年代約為19.5-20.6次。2023年,集裝箱平均升降次數將恢復至2010年水平。
集裝箱供給不斷釋放,貿易用箱需求卻在下降。2022年下半年以來,受疫情、俄烏沖突、通貨膨脹、歐美庫存高企等多重因素影響,歐美消費偏軟,導致全球集裝箱運輸市場需求大幅減弱,航運咨詢機構克拉克森預計全年集裝箱海運量為2.01億標箱,同比下降3.1%。
馬士基認為,去年以來影響市場的因素將持續到上半年,預計2023年全球GDP增長將放緩,全球海運集裝箱市場增長將在-2.5%至+0.5%之間。
集裝箱供需失衡已成定局,一名集裝箱航運公司人士對財新稱,集裝箱過剩比例應該超過10%。
減產化解
太倉中集在疫情前有兩條產線,在“一箱難求”集裝箱訂單高峰期,太倉中集又增加了一條產線,變成3條產線,并施行12小時一班、雙班倒工作制的滿負荷生產。在變成1條產線單班生產后,太倉中集相當于減少了5/6的產能。
一名太倉中集的供應商稱,由于集裝箱產量下降,太倉中集這邊自2022年下半年開始冷清下來,不但送貨、提箱的車輛大減,由于工廠不再招聘,6號門那邊等待面試的人群也已經消失。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稱,隨著整個行業進入調整期,2022前十一個月,國內干貨箱新箱累計產量為260萬標準箱,新箱產量維持下降趨勢。
中國造箱企業依據訂單生產,生產下滑是因新訂單的大降。根據中集集團各季度報告,該公司干貨箱銷售量在2021年三季度達到峰值后,2021年四季度滑落到60.28萬標準箱;2022年前三季度,銷售量分別為35.39萬、32.11萬、33.66萬標準箱,二、三季度成交量同比下降超過五成。
經歷數次市場周期沉淀的中集集團,深知需求起伏特征。在中集集團2021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中集集團董事長麥伯良稱,現在(集裝箱制造行業)“吃了”未來兩三年的量,未來肯定會有所回調。
在疫情下的需求暴發前,造箱行業剛剛經歷了市場低迷。2019年四個季度,中集集團的干貨箱銷售量分別為22.99萬、34.37萬、14.39萬和18.11萬標準箱。2020年前兩個季度,市場氛圍繼續低沉,該公司分別銷售干散貨箱16.45萬和19.38萬標準箱。
缺少訂單,當時為控制產能,造箱產業在疫情期間達成“510共識”(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10小時)。2022年,標準干貨集裝箱造價上升到2200美元,較2019年底的1600美元大幅提高。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科技資訊排行榜
-
2023-03-03 16:53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科技資訊熱門推薦
-
2023-03-03 16:53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