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福建電力完成國內首次水電站蝸殼內無人機巡檢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李哲舟 郭清梅 林屹報道 3月10日,在水口電站水輪機7號蝸殼內,一架無人機循著蝸殼穿行而過。在圖像定位、信號增強、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下,蝸殼外的無人機技術攻關團隊實時接收無人機傳送回來的蝸殼內部實時高清圖像,對蝸殼內部關鍵設備狀態進行巡檢。 這也標志著國網福建電力再次突破無人機巡檢的“無人區”,由國網福建電科院、國網福建水口發電集團有限公司組建的無人機技術攻關團隊順利完成國內首次水電站蝸殼內無人機巡檢。 水電站蝸殼是一個由金屬環焊接而成的密封結構,在長期大水流的沖刷下,容易出現管壁銹蝕、導葉氣蝕、螺栓缺失、密封條切割等缺陷。傳統蝸殼巡視以人工巡檢的方式進行,由于受自身高度、視角及蝸殼內光線限制,只能以平視或仰視角度進行巡檢,無法直接觀察到高處導葉、螺栓、密封條、鼻端等部位,更無法高效清晰拍照留檔。蝸殼內部呈現半封閉狀態,內部路徑濕滑黑暗,進出口落差兩米以上,巡檢時需要通過橫梯進入,有限空間內作業安全風險大。 而無人機機動靈活,巡檢可近距離、多視角重點觀察檢測蝸殼高處設備狀態,高清記錄巡視結果,免除人工搭架作業,實現安全快速地對設備清晰影像資料的獲取,并可通過分析算法來自動判斷健康情況,有效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作業安全性,是人工巡檢效率的五倍以上。
全國首次蝸殼內無人機巡檢
蝸殼外巡檢人員對無人機進行操控
“在蝸殼內部飛無人機,以前都不敢想。因為蝸殼內部昏暗無光、信號被遮擋屏蔽。所以此次試驗的難度,在我們看來,就像蒙著眼睛去檢查隧道。”無人機技術攻關團隊成員打了個比方。 為挺進水電站蝸殼無人機巡檢技術“無人區”,國網福建電科院、國網福建水口發電集團有限公司無人機技術攻關團隊有條不紊堅持“三步走”,先后實現了蝸殼內無人機遙控信號全覆蓋、無人機定位實時可控、無人機成像質量清晰。 在蝸殼內部開展無人機巡檢,最棘手的是蝸殼本體對信號的屏蔽,攻關團隊通過開展遙控器信號測試、在蝸殼鼻端處、快閘處、導葉板處等多地進行信號檢測,全面評估蝸殼內信號衰減水平,進一步創新設計遙控信號增強裝置,確保蝸殼內部信號全時、全覆蓋,攻克了蝸殼信號衰減難題。此外,在密閉環境下,無人機無法收到任何GPS信號,就像蒙著眼睛的鳥兒,到處亂撞,為破解這些技術難題,團隊通過光線補償、視覺定位與激光測距雷達融合技術,實現無GPS環境下無人機高可靠定位,為蝸殼內部無人機巡檢奠定基礎。 為了提升無人機成像質量,獲得高清高質量的巡檢圖片,攻關團隊還通過“無人機+前置攝像頭+神經網絡”擺脫蝸殼內部昏暗環境的束縛,利用低照度圖片增強技術實現了蝸殼內部無人機高質量圖像采集,確保無人機巡檢過程中的拍攝質量。
攻關團隊成員正在進行無人機信號測試
近年來,國網福建電力圍繞能源電力科技前沿,充分發揮雙創中心“研創產”平臺的作用,為無人機技術攻關團隊提供創新技術孵化場所及項目孵化培育資金,助力國網福建電科院無人機攻關團隊全面攻克無人機自主巡檢輸配變三維建模、航線規劃、自主作業等核心關鍵技術,建成基于PMS3.0的機巡作業管控平臺,開展氫能無人機、多棲飛天機器人等前瞻技術研究,研發了全國首個無網絡地區RTK定位設備,率先實現災后倒斷桿智能識別、RTV智能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取得“超視距飛行器巡視系統”“無人機的磁羅盤繩索校準方法”等一系列國家發明專利。 下一步,國網福建電力將以現代化設備管理體系建設為引領,以突破電力無人機應用重大核心技術為主線,依托無人機攻關團隊,擴大無人機規模化應用廣度,推動智能巡檢技術應用深度,提升業務線上管控透明度,實現無人機巡檢管理規范化、業務數字化、技術實用化,推動巡檢模式變革。
責任編輯:周小博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新聞排行榜
-
2021-10-27 11:18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新聞熱門推薦
-
2021-10-27 11:18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