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灣港港口生產實現“半年紅”
近日,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公布數據稱,今年1-6月,湄洲灣港完成貨物吞吐量6458萬噸,同比增長15.84%,完成年度計劃的56.16%;完成水運建設投資1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56%,超序時6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湄洲灣港全面落實“深學爭優 敢為爭先 實干爭效”行動,堅持“兩個統領”,實施“三三戰略”。“港航建設加快推進,發展后勁有力夯實,港口生產態勢向好,運輸結構深度調整,安全環保壓緊壓實,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中心全方位推進港口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順利實現“一季度開門紅”“半年度雙過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優勢貨種穩步增長
今年5月,湄洲灣港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200萬噸,達1240萬噸,同比增長36.45%。其中,外貿吞吐量完成835萬噸,同比增長58%。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湄洲灣港各港區的吞吐量同比增幅皆超35%。其中,東吳港區完成貨物吞吐量560萬噸,同比增長39%,創下單月歷史新高;斗尾港區完成貨物吞吐量358萬噸,同比增長35%;肖厝港區完成貨物吞吐量212萬噸,同比增長36%;秀嶼港區完成貨物吞吐量107萬噸,同比增長36%。
7月4日,載運6.6萬噸液化天然氣的LNG船舶“斯里卡馬爾”輪,在莆田湄洲灣秀嶼港區LNG接收站完成全卸作業后,緩緩駛離港區碼頭。
入夏以來,氣溫節節攀升,LNG等重點民生能源物資進入需求高峰期。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共有23艘LNG船舶靠泊湄洲灣港秀嶼港區LNG接收站專用碼頭,累計接卸液化天然氣145.1萬噸,同比增長15.4%。其中,5月份以來共有10艘LNG船舶進港,接卸液化天然氣64.3萬噸。
百“貨”齊放,特別是優勢貨種穩步增長,助力湄洲灣吞吐量激增。今年上半年,湄洲灣港主要貨種煤炭、礦石大幅增長,分別完成2458萬噸、987萬噸,比增41.09%、29.95%;石油類貨物企穩回升,完成2011萬噸,同比增長4.56%。
3月21日,莆田港務集團攜手福港集裝箱、福建東方海運等省港集團系統內部兄弟單位,充分發揮“絲路海運”優勢,在秀嶼港區高效完成首航試水硫酸銨“陸改水、散改集”新業務,出口菲律賓40TEU/1074.5噸硫酸銨。
首航試水硫酸銨“陸改水、散改集”業務在秀嶼作業區散裝卸船入庫并進行“散改集”裝箱作業,后汽運轉棧至莆頭作業區“水水中轉”至福州港江陰港區,經遠洋集裝箱班輪運輸到菲律賓。試水硫酸銨“陸改水、散改集”新業務后,截至5月完成357個集裝箱,約9576.16噸。
圍繞港口高質量發展,湄洲灣港以東南大宗商品儲運基地和對臺綜合運輸通道建設為統領,做大東南大宗散貨樞紐港、做實海西產業集群工業港、做特世界媽祖文化旅游港,加速邁向“帶動作用明顯、產業服務充分、互聯互通高效、安全綠色示范”的品質港口。
項目建設多點開花
6月1日,湄洲灣港東吳港區羅嶼作業區8號泊位工程首件沉箱順利安裝到指定位置。羅嶼作業區8號泊位工程為重力式沉箱結構,共需安裝大型沉箱19件。作為現代港口建設的標準化“筑基利器”,每座沉箱長18.2米、寬19米、高25.9米,約有9層樓高,重達4518噸。首座沉箱在預制場完成澆筑后,由半潛駁船拖運至施工現場安裝。
去年9月28日,羅嶼作業區8號、11號、12號泊位工程同期開工建設。其中,8號泊位建設1個30萬噸級(水工結構按靠泊40萬噸級船舶設計)鐵礦石卸船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995萬噸;11號和12號泊位建設2個15萬噸級鐵礦石裝船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985萬噸。預計至2025年,3個新建泊位將全面建成。
基礎設施構成了現代港口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港口發展中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為此,湄洲灣港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提升港口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著力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7月2日,記者在秀嶼港區石門澳港口看到,2個巨大的白色膠囊型建筑物臨港而建,抓人眼球。在其一旁,15根巨型鋼跨骨架構筑出1個蛋型建筑雛形。
“這3個‘大家伙’是石門澳港口11號泊位項目配套的1號、2號封閉式儲煤倉和3號封閉式硫酸銨棚。”石門澳港口煤棚承建項目經理管文忠介紹說,1號、2號封閉式儲煤倉均長330米,中心高度43米,跨度達119米且倉內不設立柱,為全省跨度最大的封閉式儲煤倉,一次性可儲煤10萬噸,若用標準火車車廂裝載需要1500節;3號封閉式硫酸銨棚長240米,中心高度42米,寬104米,不論是跨度還是棚面使用的反吊膜安裝技術等,均屬國內領先水平。
“封閉式儲煤倉、硫酸銨棚和石門澳港口11號泊位投用后,可實現對永榮科技CPL項目的能源和產品‘點對點’輸送,輸送效率提高5倍,同時可輻射石門澳產業園其他臨港企業,實現降本增效和綠色節能發展。”石門澳港口公司副總經理張述庭說,目前,石門澳產業園的臨港企業對煤炭等能源的需求和產品外銷均依靠其他港口。正在建設的石門澳6號、9號泊位投用后,將成為莆田第二個化工碼頭,滿足園區內企業原材料和產成品運輸需求,將有力吸引臨港產業集聚,對區域臨港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帶動作用。
多式聯運取得成效
1月6日,隨著滿載著1800余噸煤炭30個車皮的火車緩緩駛離湄洲灣港肖厝港區,朝著江西興國、贛縣等地駛去,標志著興泉鐵路貨運專列正式開啟運營,也意味著,湄洲灣港再添海鐵聯運疏港大通道,港口輻射范圍進一步拓展。
興泉鐵路于2022年12月30日開通運營,全長464公里,設計時速160公里,是一條以開發沿線國土資源、服務革命老區為主的區域客貨運鐵路,起終點分別為江西興國、福建泉州,全線設置13個貨運車站。開通運營初期安排開行南昌、贛州至泉州旅客列車3對,貨物列車7對,后續鐵路部門將根據運營情況和市場需求優化列車開行方案。
“湄洲灣港是福建省重要的大宗散貨樞紐港口,以湄洲灣港為樞紐,興泉鐵路與向莆鐵路形成東南沿海通往內陸地區的雙線鐵路通道,贛南、閩西地區通往沿海港口的交通“大動脈”更加暢通,物流運輸成本有效降低。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興泉鐵路貨運班列在港區始發后,湄洲灣港再添海鐵聯運疏港大通道,貨運能力加快釋放。1—6月,海鐵聯運貨物完成568萬噸,同比增長18%;水水中轉貨物完成817萬噸,同比增長62%,均超過同期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增長率。
近年來,湄洲灣港東吳港區通過“港鐵聯運”投入運營,鐵路直接開通到作業區,成為福建、江西兩省電廠、鋼廠重要的能源、原料物流通道。在海事、海關等口岸部門高效服務和保障下,羅嶼作業區建成東南沿海最大的鐵礦石中轉基地,是福建首個滿足世界最大40萬噸礦石船裝卸的港口,并實現由國內中轉樞紐向國際中轉的能力升級。
自2018年6月開港以來,羅嶼作業區吞吐量以年平均增長率30%持續增長,2022年貨物吞吐量達1455萬噸。目前,羅嶼作業區正發力走“江”“湖”(江西、湖南),今年5月“海進江”貨物發運量突破100萬噸,實現了新的歷史跨越;單月貨物吞吐量突破200萬噸,刷新開港以來單月吞吐量紀錄,陸路運輸、水水中轉、海鐵聯運高效銜接形成立體交通體系。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科技資訊排行榜
-
2023-07-28 12:15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科技資訊熱門推薦
-
2023-07-28 12:15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