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新地面模式”提效減碳-世界滾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 劉英 通訊員 王建偉 趙維)截至5月22日,大港油田首條智能加熱集輸管道投運兩個月來,生產能耗和運行成本降低10%以上。這一新技術的應用,為大港油田“新地面模式”提效減碳增添了新助力。
近年來,作為國內率先全面完成地面系統優化簡化工作的油田,大港油田在地面建設方面深度挖潛,持續加快節能減排、數智化升級的探索與實踐步伐,大力推動油氣集輸系統深度優化,實現“集輸工藝優化、中型場站停運、大型場站整合”目標。以此為基礎,大港油田確定了“新地面模式”發展路徑,使油氣生產建設呈現“集約化布局、清潔化生產、自動化操控、智能化決策、精簡化用工”新面貌。
針對油氣集輸工藝優化,大港油田技術團隊將低產低溫高凝油井作為主要攻關對象。該類油井傳統上采用雙管摻熱水或單井拉油工藝生產,存在能耗高、油井伴生氣揮發逸散、生產時率低、管理難度大等問題。經過廣泛調研和適應性論證,油田優選智能加熱集輸管道技術開展試驗應用。
大港油田以小集地區節能低碳示范工程為依托,優選小14-25-1井應用智能加熱集輸管道技術。該技術以非金屬材料為主要管材,內部嵌加熱導線、信號導線以及光纖,配合傳感器實時監控流體輸送狀態,實現管道溫度、壓力的實時監測和精準控制。
管道投產后,井場拉油裝置“下崗”了,油井產液集輸入網結束了該井長達13年的拉油生產歷史,生產能耗和運行成本雙雙降低,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節能效果。同時,消除了伴生氣揮發、罐車運輸事故等安全環保隱患,提升了安全性。
智能加熱集輸管道技術的成功應用,為大港油田油氣集輸系統的深度優化提供了新的工藝思路和技術選項。結合生產實際,這項技術將擴大應用范圍,在拉油點治理、管道隱患治理及高凝稠油集輸工藝優化等工程中,為油氣田地面工程提效減碳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能源環保排行榜
-
2023-05-26 09:00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能源環保熱門推薦
-
2023-05-26 09:00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