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統籌電氣化發展與清潔低碳電力供應 ——《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解讀之四_實時
張琳 韓超 魏玲
【資料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為新時代能源電力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結合“雙碳”目標要求分析研判電力系統發展趨勢和風險挑戰,全面闡述新型電力系統內涵特征,研究新型電力系統發展階段及顯著特點,提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總體架構與重點任務。《藍皮書》勾勒出新時代中國電力系統的發展藍圖,明晰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電力智慧。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對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體量大,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年時間。能源燃燒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近九成,電力行業排放約占四成,能源電力減排是我國的主戰場。電力行業不僅要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推動行業自身碳減排,還要滿足全社會實現更高水平電氣化要求,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升級。當前,我國已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藍皮書》的發布恰逢其時,為電力系統推動源網荷儲深度融合,助力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提供了實施方案。
《藍皮書》對新型電力系統的內涵特征進行了系統闡述,提出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構建了新型電力系統的“四位一體”框架體系;指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同發展階段特征差異明顯,需統籌謀劃路徑布局,科學部署、有序推進。通過健全新型電力系統頂層設計,科學反映了新形勢新理念帶動電力系統呈現的新特征,闡明了電力綠色低碳轉型需要遵循的客觀規律。
從未來趨勢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必然是一個長時間的漸進式發展過程,源網荷儲在系統中的功能定位均將發生深刻變化。電源結構由煤電占主導向新能源發電占主導轉變;電網形態由單向逐級輸電向包括交直流混聯大電網、微電網、局部直流電網的能源互聯網轉變;負荷由傳統剛性、純消費型負荷,向柔性、生產與消費兼具的“產消者”轉變;儲能將成為系統建設的關鍵技術裝備。同時,電力系統形態演變將貫穿碳達峰碳中和全過程,支撐實現“雙碳”目標。
大力提升電氣化發展水平,為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進度條”提供有效引導
我國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態勢清晰顯現,帶動電力需求保持剛性增長。2022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達到8.64萬億千瓦時,是2012年的1.9倍,約占全球用電量的30%。全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7.5%左右,10年累計增幅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大,電氣化水平整體位居國際前列。電能替代對能源碳減排作出積極貢獻,2016~2022年,電能替代累計減少碳排放約2.7億噸。電氣化發展釋放用電增長潛力,拓寬新型負荷范圍,對新型電力系統分階段演變路徑更好匹配中長期電氣化發展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
《藍皮書》提出在新型電力系統的加速轉型期內,電力消費新模式不斷涌現,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逐步提升;在總體形成期內,全社會各領域電能替代廣泛普及,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逐漸成為主體;在鞏固完善期內,電力生產和消費關系深刻變革,用戶側與電力系統高度靈活互動。通過對新型電力系統各發展階段的電氣化趨勢和電力供需關系演進方向進行深刻闡釋,為推動形成主要領域電氣化需求牽引電力供給、高質量電力供給創造新電氣化需求的電力供需協調發展局面謀篇布局。
從電氣化進程看,預計206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較2020年實現翻番,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超過65%,終端用能實現高度電氣化,總體水平穩居世界前列。新型電力系統以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電力需求為首要目標,以源網荷儲多向協同、靈活互動為堅強支撐,隨著有計劃、分步驟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進度條”,新型電力系統的“三步走”發展路徑將與打造高度電氣化社會相得益彰。
加快形成清潔低碳電力供應格局,為加強新型電力系統四大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電力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新能源發電高速增長。截至2022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超過12億千瓦,占總裝機比重達到47.3%左右,比G7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高出約6.4個百分點;光伏發電、風電并網裝機容量分別達到3.9億、3.65億千瓦,分別是2012年的115.1、5.9倍。推動實現新能源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裝機、電量和責任主體,需要電力系統在功能定位、供給結構、系統形態、運行機理、調控體系等領域主動轉變,鍛造新能源與各類支撐性調節性電源多輪驅動的電力供應保障能力。
《藍皮書》布局新型電力系統四大體系建設,提出構建多元綠色低碳電源供應結構;構建新能源多元化開發利用新格局;積極推動多時間尺度儲能規模化應用、多種類型儲能協同運行;推動電力系統設備設施、運行控制等各類技術以及數字技術創新升級。通過融會貫通設置總體框架,多措并舉部署重點任務,為實現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清潔低碳電力與其他能源融合利用提供了可行路徑。
從電力供應格局看,預計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超過80%,新能源發電量占比超過60%,綠色低碳成為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的主旋律。新型電力系統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為主線,以堅強、智能、柔性電網為樞紐平臺。隨著四大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標準、技術、體制創新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新型電力系統將推動形成安全可靠、激發生產、惠及民生的清潔低碳電力供應新局面。
更好統籌電氣化發展與清潔低碳電力供應,推動實現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目標
《藍皮書》將實現全社會綠色轉型和智慧升級作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功能定位,明確助力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系統建設基本目標,這就需要從電力消費側和供應側形成發展合力,協同推動重點任務落實。
在電力消費側以更大力度推動電氣化進程。積極穩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農業農村領域電能替代,推動電能替代項目市場化運作,提供多樣化電氣化資金解決方案,支持電能替代用戶參與電力市場。推動終端用電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推廣應用智慧用電技術,促進新型電力系統滿足各類分布式發用電設施接入以及用戶多元化用電需求。
在電力供應側以更高標準做好電力供應保障與綠色轉型。建立考慮源、荷雙端不確定性和系統調節能力,保障電力供需綜合動態平衡,發揮煤電托底保供、系統調節和電網支撐作用,提高靈活調節電源占比。優化各類清潔能源基地開發時序,促進電力資源配置全局最優。加大分布式能源開發力度,促進新能源優先就近消納。
在供需互動層面以更好成效實現電力源網荷儲協調發展。推動虛擬電廠、車網互動等新興技術加速向寬場景、大規模商業應用轉化,持續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拓展以電能為主要供能形式的區域綜合能源服務。創新引領用能高效轉換與電力供需互動,推動跨行業聯合創新,協同開展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關鍵技術攻關與標準制修訂。
(作者單位: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責任編輯:楊苗苗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資訊排行榜
-
2023-06-09 13:46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資訊熱門推薦
-
2023-06-09 13:46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