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沈飛:聚焦科技創新引領 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資料圖)
在航空工業沈飛,有這樣一支團隊,它擁有一批高學歷、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5人、碩士研究生6人,技術專家占比高達55%,是一支實字當頭、干字為先、勇挑重擔、敢打硬仗的復合型技術隊伍,這就是沈飛數字化仿真測量團隊。該團隊于2016年成立,以突破核心技術瓶頸,推進科技進步為目標,引進并采用了多項對公司科研生產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的新理論、新方法、新工具,解決了多個重點型號的技術難題和裝配協調問題,并獲得省部級成果8項,授權/受理發明專利40余項、軟件著作5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0余篇。團隊秉承“科技創新是核心戰斗力”的思想,以型號需求為牽引,瞄準航空科技前沿,積極推進數字化仿真與測量技術的創新發展與應用。“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在隊長劉哲的帶領下,團隊上下一心,迎難而上,群策群力,積極將仿真和測量技術向生產線推廣應用。
開展“掃盲”培訓 組建高水平技術隊伍
為全面提升公司各生產單位基層工藝人員的仿真能力水平,加大仿真技術在新研型號中的應用深度及廣度,團隊隊長劉哲帶領大家走訪20多家單位,對公司鈑金、熱處理、機加、裝配、非金屬、焊接、增材7個專業650余名工藝人員進行仿真能力摸底調查,面對零基礎人員占比62.3%的能力現狀。她多次組織團隊成員進行頭腦風暴,挖掘技術推進的新途徑、新點子。
“當務之急應該先開展‘掃盲’培訓,團隊有來自各個專業的仿真高手,基礎培訓不在話下,讓生產一線的工藝員對仿真技術先有感性的認識;不能‘一刀切’,要根據人員能力水平分級組織培訓,這樣才能建立人才梯隊;要實施評級制度,激發主觀能動性,確定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更有利于能力提升。”當大家的一條條建議轉化成實施方案時,他們認識到了任務的艱巨,當方案實施受阻時,他們互相鼓勵,化沮喪為動力,不斷另辟蹊徑,調整實施方案。
就這樣,一支卓越而充滿活力的團隊用智慧和力量創造了奇跡,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組織各類培訓近400學時,累計培訓500多人次,零基礎人員比例降低至19.6%,組建了一支涵蓋7個專業240余人的中高級水平技術隊伍。并且在公司內掀起了仿真技術應用的熱潮,零部件的工藝仿真數量由原來的200項/年提升到現在的1000余項/年,“生產之前先仿一仿”已經不再是一句空話了,他們真的做到了。
提前科學謀劃 刷新高精度新紀錄
近兩年,新型飛機對全機數字化測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該團隊在4年前就極具前瞻性地開展了相關研究,并打通了基于工業攝影測量技術、激光掃描技術、激光跟蹤測量技術進行高精度全機外形掃描和水平測量的技術路線,且在某型飛機上完成了應用驗證。近日,該團隊承接了某機全機掃描的測量任務,飛機系統調試、檢測、試驗等進度安排的非常緊湊,留給他們的測量時間只有4小時。這對于測量基準的布設、全機坐標系的建立、全機外形掃描和基準擬合等一系列工作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在短暫的沉默后,劉哲果斷召集大家開會進行任務分工,陳韋男負責協調測量設備、做好測量前一切準備工作;王玨負責測量方案仿真、布置/優化測量基準、確定測量站位;毛劍鋒負責建立全機測量坐標系,確保基準的高精度傳遞;劉曉寒與毛劍鋒同步開始外形掃描。接到指令后,大家很默契地開啟了高效工作模式,他們見縫插針,利用午休時間、工作交接空檔,將工作化整為零,盡可能為后續工序爭取時間,自己任務完成了就主動幫助他人,毫無怨言。僅用3個半小時就完成了測量任務,刷新了紀錄,大家將苦和累化作相視一笑。
這就是航空工業沈飛數字化仿真測量團隊,光榮和夢想同在,挑戰和機遇共存。成績只屬于過去,未來在于創造,今后他們將牢記使命、履職盡責,共同攜手為沈飛公司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市場消費排行榜
-
2023-03-28 14:55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市場消費熱門推薦
-
2023-03-28 14:55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