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儲上產要重視技術創新及市場機制
增儲上產要重視技術創新及市場機制
王能全
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核心之一就是保證石油天然氣的穩定供應。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我認為應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在努力確保實現規劃目標的基礎上,推動油氣增儲上產,促使油氣行業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積極的貢獻。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日前聯合印發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于原油和天然氣生產提出目標:到2025年,原油年產量回升并穩定在2億噸水平,天然氣年產量達到2300億立方米以上。可見石油天然氣增儲上產對于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1年我國加工原油70355萬噸,進口原油51298萬噸,不考慮庫存的變化,進口原油占比為72.91%;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3726億立方米,進口量為1675億立方米,進口天然氣占比為44.95%。因此,無論是石油還是天然氣,我國油氣行業依賴國際市場。
從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盡可能多增加國內的油氣產量,減緩并最終減輕對進口油氣的依賴,基本上是世界各國保障能源安全最主要的政策措施。因此,《規劃》提出了到2025年我國油氣產量的具體量化目標,我認為最主要的考量就是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
截至目前,我國的原油產量在2015年保持在最高點,為21455.6萬噸,此后全年原油產量一直低于這個水平,2021年為19888.1萬噸。從統計數據看,2019年我國的原油產量為19101.4萬噸,2020年為19476.9萬噸。這樣,從2019年以來,我國原油分別增產了375.5萬噸和411.2萬噸,兩年平均增長393.35萬噸。因此,如按這兩年的平均增產水平看,《規劃》提出的“到2025年,原油年產量回升并穩定在2億噸水平”應該實現起來沒有太大的問題, 2025年我國的原油產量將超過2015年,創下歷史新高。
我國天然氣行業近年來的表現要好于石油,一直處于產量不斷增長的過程之中。2015年,我國的天然氣產量僅為1341.6億立方米,2021年跨過了2000億立方米的大關,增長至2075.8億立方米。2019年,我國的天然氣產量為1761.7億立方米,2020年為1925億立方米,分別增產163.3億立方米和150.8億立方米,兩年平均增產達157.05億立方米。因此,從天然氣行業近幾年的表現看,2025年我國天然氣的產量達到2300億立方米不存在什么問題,有可能會超過2500億立方米的水平。
近年來,我國的油氣產量穩定增長中,非常規油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19年,非常規油氣已占我國油氣總產量的23%;2020年,我國非常規油氣總產量已達7000萬噸油當量,其中非常規油起到石油產量穩定“砝碼”的作用,非常規氣是天然氣產量增長的“主力”。我國擁有豐富的非常規油氣資源,可采資源量均位于世界前列。不論是“十四五”還是未來更長的時間,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開發都將成為我國油氣行業增儲上產的重點工作,預計2030年我國原油產量的約20%和天然氣產量的約50%,都將依靠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開發來實現。
前面談到的完成“到2025年,原油年產量回升并穩定在2億噸水平”目標的結論是從這幾年統計數字推算得出的,事實上油氣行業是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行業,更需要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要實現增儲上產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需要復雜、體系性的體制機制保障。我認為保障以下兩點是重中之重。
要實現2025年和未來我國油氣產量的目標,首先要高度重視技術和創新的作用。2015年之后,我國原油產量之所以下降,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大慶、勝利等主力油田都進入了勘探開發晚期,產量自然下降,穩產需要應用二次、三次采收等大量的技術。更為重要的是,當前和未來非常規油氣資源在實現2025年我國油氣規劃目標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其中技術創新就是非常規油氣開發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我非常贊同《規劃》規劃提出的:實施陸上常規油氣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攻關,實施深層頁巖氣、頁巖油、海洋深水油氣、煤層氣勘探開發及示范應用。這些領域都是當前和未來我國油氣增儲上產的關鍵工作,要有細化的工作計劃具體加以落實。
其次,要高度重視市場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增儲上產中的重要作用。從資源儲量來說,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對比其他國家,無論從總體上還是海上資源等諸多方面,我國的油氣勘探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已經探明的部分油氣資源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規劃提出,要激發能源市場主體活力,要推進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市場化,實行勘查區塊競爭出讓制度和更加嚴格的區塊退出機制,加快油田服務市場建設。我們認為,這些都是針對性非常強的政策措施。近年來,我國部分石油企業內部的市場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因此,希望國家未來應該出臺更加細化的政策措施,使得規劃提出的這些目標能夠真正得以落實,并產生預期的和積極的效果。
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都需要我國油氣行業發揮更大、更主動的作為,承擔起行業應負的責任!(作者系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蘇偉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資訊排行榜
-
2021-10-27 11:18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資訊熱門推薦
-
2021-10-27 11:18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