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生:全球經濟低效時代正在終結 綠色轉型越成功對中國越有利
“2021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CFV)·金融峰會”日前在上海舉行,以“新發展·新動能”為年度主題,研討和前瞻中國一系列金融變革。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部負責人彭文進行了題為《全球經濟:一個低效時代在終結》的主題演講,展望了全球經濟走過了40年的“低效時代”后,未來經濟、通脹走勢、貨幣政策、資產配置將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何種巨變,綠色轉型也將是未來的關鍵詞。
全球經濟“低效時代”正在終結
彭文生提出一個視角,即從效率來看,全球經濟過去40年的“低效時代”正在終結。
這里的“低效”評判有兩個維度:一是在供給持續過剩的環境下,資源使用的效率降低,就是一般說的粗放經營;另一個是短期看來有效的資源配置,長期來看可能無效,突出的例子是自然資源的使用可能增加經濟未來面臨的約束,比如二氧化碳排放帶來的氣候變化問題。
在供給約束增加的環境下,未來效率的提升將體現在技術進步和經濟轉型上,同時過去低效時代累積的問題需要化解,對宏觀環境、經濟結構和資產估值有深刻意義。彭文生認為,有三股力量值得關注。
事實上,全球經濟供給過剩下降已經體現在主要經濟體人口紅利的消退上。簡單來說,勞動力供給沒過去那么充分了,工資上升,儲蓄下降。
第二,碳中和、碳減排實際上就是傳統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減少、價格上升。促使大家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使用,化石能源量縮價升實際上和國際貿易的量縮價升是同一個道理,但背后的原因可能不太一樣。
第三,產業鏈的調整。過去產業鏈可能更多注重短期的效益和效率,未來在疫情的沖擊下,人們反思產業鏈的安全性、穩定性,由此帶來的調整也意味著成本上升。這三個因素使得中長期供給的約束增加。
人口紅利下降提升用工成本
具體而言,就第一個老齡化因素來看,中美兩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量的增速都在下滑,尤其是中國很快就進入負增長。
彭文生表示,美國在疫情沖擊下,有不少人最近提前退休,大概至少有200萬人。
此外,看生產者超過消費者出現的時間,日本是在1970年代中,美國和歐洲是1980年代中,中國是1990年代中,共同驅動過去40年全球通脹和利率下行。但是“生產者/消費者”的比例,在主要經濟體已經達到了高峰并開始下行,美國和歐洲的拐點在本世紀前10年,日本更早些,而中國在本世紀第二個10年。
人口紅利的高點已經過去,主要經濟體面臨的供給約束趨勢性增加,將帶來通脹與利率上升壓力。
碳中和經濟學短期增加成本
第二個碳中和因素可能也是影響未來中長期經濟趨勢的最新、最重要的力量。
彭文生此前提出一個“綠色溢價”的概念,即清潔能源的使用成本和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之差,目前前者高于后者,因此經濟主體還沒有足夠的動力從化石能源轉向清潔能源。他提出,促進煤減排、實現碳中和有三條路徑。
第一,碳價格、碳定價,“但如果是僅靠這個的話,化石能源的量減少、價格上升,經濟將受到沖擊。”他稱。
因而,第二個路徑就變得越發重要——技術進步。通過技術進步來降低清潔能源的成本,使其低于化石能源。如果能成功,那就不存在滯脹的問題,而意味著全球經濟將面臨發展機遇。
第三個路徑則是社會治理,“例如我們的文化價值觀,社會的一些監管要求,包括綠色標準,以此促使大家減少化石能源,減少碳排放。”彭文生稱。
在他看來,上述三者應該相輔相成,“單獨依靠某一個可能都不太現實,技術進步肯定是最理想的方式,但技術進步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我們要投入,投入就要增加成本,增加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所以總體來講,碳減排在短期內、中期,都要成本增加。”
產業鏈安全提升成本
第三個產業鏈問題自貿易摩擦以來就已體現。彭文生認為,產業鏈安全有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
橫向指的是產成品生產和供給的集中度,全球形成了三大產成品生產中心,中國、德國和美國,中國是最大的產成品出口國,非中心經濟體由此產生對中心經濟體過度依賴的擔憂;縱向是上下游的關系,具有自然資源和不可替代技術的國家處在上游,中國等處在下游的經濟體會擔心被“卡脖子”。
橫向和縱向都是全球產業鏈分工以效率為導向的結果,全球都享受了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下降、消費者福利提升。但疫情的沖擊,疊加地緣政治問題,凸顯了全球產業鏈的脆弱性。
如何增加供應的穩定性?彭文生提出了三個可能的方式:一是增加庫存,為自然災害和不可預見的沖擊提供回旋余地;二是分散供應商,降低供應來源的集中度;三是制造業回流(美國)、自主創新(中國)。但經濟結構和自然資源形成的路徑依賴意味著自主創新、制造業回流和供應源分散并不容易,過去的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供應關系的維護都有路徑依賴,改變現有的結構意味著成本增加。
“這三個因素意味著中長期全球面臨成本增加,經濟增長受到下行壓力,這是一個滯脹的邏輯。”彭文生表示,這個滯脹會不會體現為通脹,取決于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將決定通脹和經濟走向
未來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至關重要。疫情以來,以美聯儲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是典型的外生貨幣,財政赤字貨幣化。
“不同的是,中國是內生貨幣,即信貸投放貨幣,兩個模式對通脹的含義很不一樣。”彭文生解釋稱,外生貨幣是財政投放,財政投放會帶來私人部門的債務增加,所以對私人部門的需求刺激力度較大,容易帶來通脹問題。而中國的信貸投放模式實際上是增加企業和家庭部門的債務,今天投放信貸是增加企業和家庭部門當下的現金流,但明年就要還債,所以它對消費的刺激力度更小,由此帶來的不是通脹問題,而是目前各界關心的經濟下行壓力。
彭文生認為,最終還要看貨幣政策如何在經濟增長、就業、物價穩定、金融穩定等目標之間平衡。在金融監管加強的情況下,信貸增長放緩,可能有財政發揮更大作用的內在要求。金融危機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極度寬松,一開始量化寬松(QE)被認為是非常規貨幣政策,現在似乎變成了常規的政策工具。“不少人指責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太寬松了,但忘記了金融監管的加強放慢了信貸擴張速度,私人部門尤其是家庭部門經歷了十多年的去杠桿。這樣的政策組合結果是通脹上升但金融的系統性風險下降了。”
綠色轉型越成功對中國越有利
供給的約束將改變增長和通脹的關系,這將對全球經濟提出挑戰——為了維護同樣的經濟增長,我們不得不承受更高的通脹,或者說為了維護同樣的通脹水平,我們不得不接受更低的經濟增速,所以我們必須在增長和通脹之間取舍,這可能使得全球平均通脹處于上升狀態。
這也將對資產投資策略造成重大影響。彭文生認為,這一趨勢將對過去的股、債分散投資的投資組合構成挑戰——通脹上升,利率上升,市場估值下降。在美國市場,過去利率低,債券和股票價格同漲,未來可能面臨“股債雙殺”。
中國的情況可能不太一樣。彭文生表示,中國金融周期處于下行調整階段,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債務問題,房地產行業收縮也是大勢所趨。同時,碳中和、科技創新在未來對中國具有重要意義,從資源配置來講,綠色轉型也意味深遠。
“社會怎樣實現綠色技術的進步?必須要投入資源到綠色創新技術,這要求綠色領域的投資回報要上升,包括事前回報(股票的估值)和事后回報(企業盈利)。兩個結合起來,才能促進長時間的持續的社會資源重新配置。”彭文生稱。
之所以綠色轉型對中國意義重大,他解釋稱,“綠色能源和化石能源等自然稟賦不同,你這個國家有石油、鐵礦石,你就有財富,但綠色能源是制造業,是通用技術,尤其對中國來講,制造業規模使得中國更可能受益。”在他看來,在全球綠色轉型趨勢下,轉型越成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越有利。而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需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科學技術的重要特征就是公共品屬性,成果由全社會享受,而研發的投入來自于個體,由此導致私人機構的創新意愿不足,這時就需要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是加大對研發、教育、人才的直接投入,另一方面是加強市場機制的設計和規則制定。”他表示,我們容易將政府和市場對立起來,但實際上,政府和市場是緊密相連的,“沒有政府的政策設計,就不存在市場,典型的例子就是碳交易市場。同時,科創板、創業板甚至是知識產權保護等,這些都是政策設計下出現的市場。因此,得當的政策設計將有利于促進創新和充分的市場競爭。”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推薦排行榜
-
2021-12-07 08:52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推薦熱門推薦
-
2021-12-07 08:52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