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國際的“1.5mm”!
眼下,隨著全球汽車市場復蘇,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持續回暖。一般而言,出于成本的考量,中國的汽車零部件出口國外市場,通常采用海運或鐵路運輸,汽車重型零部件的批量運輸中更是鮮少采用空運的方式。
在汽車行業中打破這一局面的是青特集團有限公司全球獨家供貨的M6輕量化橋殼。2020年,世界知名卡車公司德國戴姆勒奔馳重卡訂單激增,青特集團以1.5mm的優勢使戴姆勒公司自掏腰包,將M6輕量化橋殼空運至德國。
一個小小的橋殼為何讓戴姆勒公司如此“求賢若渴”?1.5mm的差距究竟意味著什么?
帶著這樣的疑惑,記者日前來到位于山東省青島市的中國專用車及零部件生產和出口企業——青特集團,探尋“1.5mm”背后的技改之路。
解決2900余項難題
創立于1958年的青特集團,前身為青島市城陽人民公社修配制造廠,是一家以商用車橋專業制造為主的企業。歷經60多年的發展,青特集團已成長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社會化車橋生產企業,2020年僅車橋板塊產值就將近80億元。
然而,“不愁市場”的青特集團并沒有停滯不前,而是將目光瞄向了國際市場。從2012年開始,青特集團緊跟國際發展潮流,與國際汽車巨頭戴姆勒公司“聯姻”,合作研制輕量化驅動橋橋殼技術。
青特集團技術工藝部部長吳恩澤介紹說,當時該級別車橋技術水平最高的是歐洲12.5mm壁厚橋殼,國內主流橋殼還是14mm壁厚。在不改變承載量的情況下,將橋殼壁厚在12.5mm基礎上減少1.5mm,這是在挑戰世界頂尖技術。
“產品走向國際就必須有國際領先的技術,也必須要有挑戰世界頂尖水平的勇氣!”產品研發初期,青特集團產品研發部部長馬長城這樣為團隊鼓勁兒。
話雖如此,研發過程卻非一帆風順。
“最初我們按照戴姆勒的設計思路進行研發,但車橋最關鍵的性能指標‘臺架試驗’,無論技術怎樣改進都無法達標,但已經給客戶承諾了交付時間,公司又投入巨大的研發成本,要是出不來效果,這責任得多大?”馬長城回憶起當初的困境,仍然眉頭緊鎖。
整個研發過程中,青特集團技術研發團隊與戴姆勒集團的相關部門現場溝通82次,電話會議330余次,提出并解決2900余項生產、工藝、技術、質量、管理等問題,終于實現國際最高水平橋殼批量供貨,青特集團由此成為戴姆勒大中華區新供應商。
多種橋殼產品混線生產
生產優質的產品不僅需要尖端技術,還需要配備一流的工藝制造設備。
隨著產品研發的成功,以滿足國際高端橋殼批量生產為目標的工藝裝備改造升級也在同步進行:青特集團開始不斷加快企業工藝裝備的技改升級,累計投入30多億元實施技改,用六個月時間完成了國內第一條全自動橋殼焊接線改造升級,保證橋殼產品大批量生產。
走進青特集團的制造車間,自動化鑄造線、全自動機器人焊接線、橋殼自動化加工線、自動化裝配線等映入眼簾,各工序在控制系統的“布置”下,正有條不紊地生產。經過多年的技術改造,目前青特集團已基本實現了生產自動化、信息化及部分智能化。
在“橋殼自動化加工線”可視化展示牌上,記者看到如下介紹——采用國際領先生產技術,穩定生產節拍為3分鐘/件,整個過程僅需兩名工人進行。
“這條生產線可實現多種橋殼產品的混線生產,有效保證了產品質量穩定及一致性。”吳恩澤自豪地說,生產線技術改造使得一線操作員工配置比例減少約60%,單線生產力提高2倍以上,訂單交付及時率提高至99%,質量合格率提高至99.8%,設備故障率減少25%以上,產品裝配錯漏裝率減少80%以上……生產線技改項目的落地開花,使得企業按下“快進鍵”。
青特集團技改項目負責人、生產管理部副部長胡文響舉例說:“拿測軸承預緊力這道工序來說,以前是人工拿著拉力計測,效率低,數據也不準確,并且無法存儲,只能人工記錄,現在青特集團利用數據采集技術可以自動、實時、快速、準確采集生產過程數據。”
記者了解到,借助大數據技術,現場工作人員可以將各項生產指標直接反饋至生產管理、技術研發甚至人力資源等相關人員,實現了全過程可追溯。
內外市場“齊開花”
“2020年戴姆勒公司全年供貨量約為4.5萬支,2021年青特出口生產線將滿負荷生產。”青特集團副總裁紀奕春透露,除戴姆勒之外,青特集團已與卡拉羅、卡瑪斯、菲亞特、沃爾沃等全球高端卡車、工程機械巨頭開展交流合作。
胡文響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商用汽車行業經過深度調整后,產品質量意識不斷提高,個性化定制需求不斷增多。在經歷國際化洗禮、搭建起國際化全流程產品研發平臺及行業領先的制造平臺后,青特集團順勢而為,建設了國內領先的車橋驗證中心,力爭做到內外市場“齊開花”。
2020年6月3日,“驗證中心”部分順利奠基,建成后將成為行業領先的新能源與傳統車橋及零部件綜合性驗證中心,可以滿足國內外車橋研發的產品性能驗證需求。
從“備選題”到“必選題”,企業生產技術改造已經成為青特集團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砝碼。2020年,青特獲得了1500余萬元的技術改造獎補資金,今年計劃投入1.5億元,加快“驗證中心”建設及高端橋總成涂裝線、智能裝配線技術改造升級。
“加速生產過程數字化運用,加快車橋智能制造工廠建成,研究突破新能源商用車整體式動力系統的關鍵技術壁壘,青特的目標是打造技術領先的動力總成智能制造工廠。” 紀奕春說。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新聞排行榜
-
2021-08-03 08:4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新聞熱門推薦
-
2021-08-03 08:4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