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大氣環境監測站正式建成 將服務于南海地區國家和民眾
據生態環境部11月9日晚間通報,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日前已全面建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鄭皓皓就綜合監測站建設目的、主要功能、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鄭皓皓介紹,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將服務于南海地區國家和民眾,為其提供及時、可靠的環境空氣質量信息。
問:為什么要建設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
答: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能力不斷提高、監測網絡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目標明確、功能齊全的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我國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主要包括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大氣環境背景監測網、沙塵天氣監測網、酸雨監測網絡以及其他專項監測網等。
根據我國大氣環流特點,綜合考慮空間分布、地域特征和生態功能等因素,生態環境部先后投資建設16個大氣環境(背景)綜合監測站,分別為內蒙古呼倫貝爾、吉林長白山、福建武夷山、山東長島、山西龐泉溝、湖北神農架、湖南衡山、廣東南嶺、海南五指山、四川海螺溝、云南麗江、西藏納木錯、青海門源、新疆喀納斯、西沙、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其中,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是我國大氣環境背景監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南沙建設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既能及時掌握南海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又能為南海地區國家與民眾提供可靠的環境空氣質量信息,同時,也是研究區域大氣傳輸和氣候變化的重要站點。
問:目前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配備了哪些監測儀器設備?
答: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配置了PM2.5、PM10、SO2、NO2、CO和O3等6項常規指標,CO2和CH4等2項溫室氣體指標,以及黑炭、氣象五參數和能見度等7項指標的監測儀器和質控設備,同時,還預留有酸雨、揮發性有機物、太陽紫外輻射等指標的監測場地,初步形成了南海地區空氣質量監測與氣候變化觀測相結合的綜合監測能力。
問: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將服務于南海地區國家和民眾,為其提供及時、可靠的環境空氣質量信息。它的建成填補了南海地區大氣環境監測的空白, 標志著南海地區大氣環境綜合監測邁出堅實的一步。
同時,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位于西太平洋-東南亞大氣傳輸和大氣環流的重要通道,是研究西太平洋-東南亞大氣傳輸過程的重要支點。通過長期的實地觀測,為研究南海地區大氣背景、溫室氣體、顆粒物組分和污染傳輸提供第一手的監測數據,從而提升區域大氣傳輸、溫室氣體與氣候變化研究的精度和水平,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南海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重要支撐。
問: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答:在現有監測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大氣綜合監測能力,不斷拓展監測領域,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一是逐步開展氣溶膠光學特性、臭氧前驅體、氣溶膠組分、氣溶膠粒徑分布、垂直探測等科學研究。二是逐步拓展海洋水質、沉積物、海洋生物、海洋生態等監測,為南海地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強支撐。三是逐步開展南海地區海洋垃圾、微塑料分布等生態環境狀況研究,評估對南海地區生態系統影響,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積極貢獻。
南沙群島及毗鄰海域是我國唯一位于珊瑚礁核心分布區的海域,是我國熱帶漁場所在地。南海氣象是涉及該海域關鍵水道、中國南部大面積地區的關鍵自然因素,相關島礁氣象觀察搜集的數據,將對海上交通、養殖捕撈、災害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救援等范疇提供更出色的信息服務。
長期、定點、準確地監測限排溫室氣體本底變化,研究其源、匯和輸送規律及其影響,是當今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中國早在1987年就開始在南海修建氣象觀測站,永暑礁是最早設置氣象和海事監控設施的島礁之一。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新聞排行榜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新聞熱門推薦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