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冶金人才搖籃迎甲子 江理為中國工業聚心聚力聚智
2018年10月28日上午,江西理工大學建校60周年發展大會暨服務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招商引智推介會在贛州召開。來自海內外的校友、嘉賓2000多人共襄發展盛舉。
中國工業報記者在大會現場了解到,江西理工大學(總部地處贛州市,以下簡稱江理)創辦于1958年,是一所以理工為主,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教育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大學。學校曾先后隸屬于冶金工業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2013年成為江西省人民政府與工信部、教育部共建高校。建校60年來,該校為我國有色冶金等行業培養輸送了各類人才近20萬人,被譽為我國“有色冶金人才搖籃”。
作為學科與江西主導產業關聯度最高的學校之一,江理堅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國、服務地方、服務行業”辦學思路,積極發揮人才、學科和科技和智力優勢,助推有色金屬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培育和蘇區振興發展,全力打造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最具貢獻度的有特色高水平大貢獻理工大學。
近五年江理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共撬動工業產值數百億元。
圖為江理黨委副書記、校長楊斌在大會上致辭情景
現場簽約項目涉及國內外
本次現場簽約項目共計25個,分別是招商項目5個、引智項目6個、科技項目14個。
招商項目中有:北京華勝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矩陣工業產品設計有限公司、深圳道合家具設計有限公司、贛州能之光新材料有限公司、博雅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一批項目簽約落戶贛州,涉及新材料、現代家具設計、信息技術等領域。
引智項目中有: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澳大利亞礦業冶金材料研究中心、俄羅斯阿穆爾共青城國立大學、德國奧芬堡應用技術大學、科睿唯安信息服務(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科視維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批人才和項目落戶贛州。
科技項目中,協議經費總額達4900多萬元。
圖為江理建校60周年發展大會暨服務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招商引智推介會現場一幕
一甲子春華秋實
江理黨委副書記、校長楊斌在大會上致辭時指出,江理辦學60年來,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不斷提升。目前,在校生規模近4萬人,學科專業涵蓋工、經、理、法、文、管、教育、藝術8大門類,構建了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礦業工程、冶金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8個本科專業。擁有1個全國示范院士工作站、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冶金工程、礦業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3個江西省一流學科。
辦學60年來,學校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首要任務,堅持以學生和教師為中心,以本科教育為根本,貫徹“教學優先、教師優先、學生優先”和“教學滿意、教師滿意、學生滿意”的“三優先、三滿意”工作理念,先后榮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五十強”、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五十強”,兩次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培養了近20萬具有“為人誠實、基礎扎實、工作踏實”“三實”品質的優秀畢業生,走出了一大批政界、學界、商界的杰出校友,成為中國有色金屬和鋼鐵工業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
辦學60年來,學校堅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國,服務地方、服務行業”的辦學定位,大力推進政產學研用融合,業已成為中國有色金屬和鋼鐵行業重要的科研基地,江西有色鋼鐵主導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贛州及四省九市邊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庫、人才庫和科技庫。學校以建設對區域最具貢獻度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為目標,建立健全了服務社會的體制機制和實體平臺,與贛州市、南昌市、鷹潭市、宜春市等30多個市縣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與中國鋁業、中國五礦、中國中鋼、江西銅業、江西鎢業、西部礦業、四川鐵投、白銀有色、銅陵有色、金川集團、中國瑞林、紫金礦業、中金嶺南、金誠信礦業、新余鋼鐵等百余家國內有色金屬和鋼鐵企業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學校積極服務贛州“六大攻堅戰”和“兩城兩谷一帶”建設,深度融入“中國稀金谷”和贛州新能源汽車科技城建設,為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與鷹潭市共建江西先進銅產業研究院,積極助力鷹潭綠色世界銅都建設。
辦學60年來,學校穩步推進教育國際化,不斷提高國際交流與合作水平。與加拿大勞倫森大學、泰國宋卡王子大學等25所高校實施學分互認、學生互換等國際聯合培養項目,招收11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華學習,目前在校留學生達300人;獲批為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與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學共建孔子學院。2018年起,學校開始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昆士蘭大學、俄羅斯阿穆爾共青城國立大學、德國奧芬堡應用技術大學共建國際研究院、聯合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合作平臺,開展合作辦學,教育國際化將邁上新臺階。
為中國工業聚心聚力聚智
楊斌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江理六十載櫛風沐雨,一甲子風雨兼程。一代代冶院人、理工人篳路藍縷、攻堅克難、乘勢而上,走過了一段艱苦創業、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金色歷程,書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百折不撓的創業史、奮斗史、發展史。
中國工業報記者了解到,江理辦學60年來著力開展科技創新工作,堅持倡導教師將論文寫在礦山,寫在車間,寫在祖國大地。1978年在全國首次科學大會上,即獲2項全國科學大會獎,吹響了向科技創新進軍的號角,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近年來,共獲國家科技獎勵7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0余項、授權專利近千項,其中萬林生教授在鎢資源開發利用方面2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承擔國家“863”“973”計劃等各類科研項目2000多項,科研總經費超過15億元;獲批《鎢科技》期刊,該刊是全世界第一本以鎢為主題的英文期刊,也是江西省首本英文期刊;獲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鎢與稀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國家級平臺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重點研究平臺30余個;牽頭組建了中國稀金新材料研究院、江西省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創新能力大為提升。
如,羅仙平的團隊歷時14年,成功研發“復雜鉛鋅硫化礦高濃度分速浮選新技術集成及應用”,既提高了鉛鋅硫浮選分離效果及高效回收伴生資源,又兼顧了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該項目獲江西省 2016 年度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如今,這一技術已在南京銀茂鉛鋅礦、內蒙古東升廟鉛鋅礦等 7 座大型有色金屬礦山生產中得到應用,累計新增經濟效益 16.88 億元。
萬林生教授苦心鉆研提高鎢冶煉技術30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團隊綜合運用物理化學、濕法冶金、粉末冶金、傳輸原理等多學科理論,系統研究了白鎢濕法冶煉工藝原理,在國內外首次實現白鎢礦高效、潔凈制取超高性能鎢粉體的工業化生產。如今,這一技術已在國內 9 家大型骨干企業推廣應用,近三年實現銷售收入50.71 億元,新增利潤 3.86 億元,產品出口歐美等 16 個國家,創匯 1.4 億美元。
李明茂副教授近年來一直在鷹潭市科技局上班,為鷹潭市銅加工企業提供定向技術服務。
三年來,江理已穩定為全省33家銅加工企業提供技術開發和咨詢服務,研發新技術10余項,申請發明專利20余項,產生了數百億元的經濟效益。為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該校還與鷹潭市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長期派團隊入駐相關企業,支持鷹潭市新建省科技協同創新體6家、省級工程研究平臺18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家。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新聞排行榜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新聞熱門推薦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