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在實現層面上的七個特征
最近幾年,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個熱詞,社會上也不斷炒作、編造出各種似是而非的新概念、新名詞,讓非技術人士一頭霧水;“數字化轉型”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和過去的“信息化”有什么區別?
我試圖用盡量通俗的方式來解釋“數字化轉型”。在實現層面上,“數字化轉型”具備這七個特征:
●數字化和數據驅動:業務對象(例如零售業的“人貨場”或者制造業的“數字化孿生”)被移動、物聯網等手段數字化后,業務事件、業務決策是根據數據分析、算法而產生,而非傳統的人工判斷,或基于流程或簡單判斷規則。
●業務模式創新:當業務被數字化或者數據化后,可以重構價值網絡,因而商業模式設計是數字化轉型的出發點,“商業模式畫布”可以用來做商業設計的方法:
●IT架構現代化和云平臺:企業級IT架構從70年代的主機系統一層架構,發展到90年代的客戶機/服務器的二層模式(ERP系統是客戶機/服務器時代的典型產物),到21世紀初進入所謂互聯網時代,分為表現層、服務層、業務邏輯、數據存取的所謂“N層架構”,再從SOA架構發展到今天的云平臺。“云平臺”是企業數字化的最基本的技術要求,企業必須要有核心數字化平臺,亦即PaaS,無論是自建還是選擇核心PaaS,將遺留應用(legacy)向企業數字化平臺上遷移,在互聯網上搭建無限的數據訪問通道;構建現代化云架構,和外部各種云服務對接。
●敏捷和DEVOPS:云平臺是應用程序的快速開發、部署、擴展的基礎,敏捷+DevOps是新一代的系統構造(軟件工程)方法,也是數字化技術組織的管理模式,是技術和業務匹配的運營模式。
●數據湖和大數據分析:企業擷取、存儲海量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形成“數據湖”,根據業務需求,實時處理、分析。
●人性化技術和設計思維:數字化時代的商業處于持續變化的不穩定狀態,因而用戶(無論是外部用戶還是內部用戶)對數字化應用,需要無需培訓地“自然化”使用,這和需要經過培訓才能使用的傳統企業信息系統截然不同,因而傳統的用戶交互和用戶體驗設計(UI/UX)在數字化時代發展為“設計思維”
●微服務和API:通過API和微服務技術來包裝業務和建立業務之間的接口,增加業務應用程序的顆粒細度,亦即對業務“解耦”成更細小的“組件”,便于跨渠道使用,快速重構業務。
從我的觀察來看,目前大多數中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最大的挑戰是人才問題,數字化建設不同于傳統“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組織,需要一只由以下角色構成的隊伍:
●業務架構師
●技術架構師
●人性科學設計師
●全棧工程師
●網絡安全工程師
而向企業提供服務的傳統IT服務公司和IT咨詢公司,也面臨著商業模式、交付理念以及組織/人才的變化。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新聞排行榜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新聞熱門推薦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