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國產品牌出貨下滑 差異化創新成關鍵
經過連續多年的快速發展后,智能手機產業在規模增速等方面出現了重大變化,開始步入“零增長”和“負增長”時代。國產品牌企業出貨量下滑,多項指標跌幅超過10%,市場份額與利潤“量質”不符,行業利潤率難言起色。
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分析認為,其“退潮”主要源于產業創新乏力、市場需求變緩、模仿戰略遭遇瓶頸等原因。
2017年以來,國內外智能手機產業發展狀況呈現“大退潮”,出貨量呈現負增長,我國骨干企業多項關鍵指標大幅下跌,行業利潤率低下的局面未有改觀。智能手機產業需認真分析其成因,研判潛藏于背后的風險,科學制定應對措施,加快調速換擋,提升發展質量與效益,構筑產業競爭新優勢。
“退潮”的三大集中表現
整體來看,國內外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出現“雙降”,國內下降幅度尤甚。從全球看,隨著存量市場的日益成熟,新興市場增量開拓逐漸趨緩,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近年來出現了持續下滑,并于2017年首次出現負增長,下降0.1%。GFK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2%。
從我國具體情況看,由于智能手機普及度已達到高點,移動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換機潮臨近結束,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規模增速自2014年起呈逐步放緩態勢,并在低速區間不斷震蕩。據Canalys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較2016年下跌4%,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更是達到21%,遠高于全球同期跌幅,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了27.9%。
由于創新能力不足、產品結構較為單一,以及在全球市場布局較為欠缺等原因,國產品牌對市場突變的抗打擊能力弱于國外知名品牌。從全球看,在2017年第四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五的企業中,蘋果、三星、華為、OPPO均出現了同比下滑,其中華為和OPPO下滑幅度分別為9.7%和13.2%,遠遠高于蘋果的1.3%和三星的4.4%。從國內市場看,2017年國內市場國產品牌手機整體出貨量同比下降12.4%。OPPO、vivo等主要廠商第四季度國內市場出貨量下滑幅度均超過10%。
從市場份額來看,2017年國內市場國產品牌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僅華為、OPPO、vivo、小米四大國產龍頭品牌出貨量占比高達68.3%,看似優勢明顯,但從利潤角度考慮,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ccordGenuity報告顯示,2017年蘋果手機占據了整個智能手機行業利潤的87%,三星手機占據10%,所有國產品牌合計占據不到3%的利潤,與市場份額格局形成了巨大反差。蘋果手機單臺利潤達151美元,三星單臺利潤為31美元,國產品牌如華為、OPPO、vivo手機單臺利潤為14~15美元,小米手機單臺利潤只有2美元,其他二三線品牌利潤水平則更低。包括骨干企業在內的國產手機品牌盈利能力與蘋果、三星差距巨大,基本不具備供應鏈議價能力。
短板在哪里
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有關人士認為,“退潮”原因之一是產業整體創新乏力,缺乏重大痛點創新。近幾年,在智能手機領域,圍繞全金屬外殼、全面屏、快速充電、指紋識別、模塊化設計、雙攝像頭、防水、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局部熱點創新不斷,但鮮有重大突破性、顛覆式革新。
目前,蘋果、華為等領軍企業寄望于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形成突破,比如,蘋果推出了采用人臉識別技術的iPhoneX,華為推出了帶有人工智能元素的手機芯片(NPU)。但由于人工智能的技術成熟度、成本、安全隱私保護等仍存在諸多問題,其在手機端的應用場景和價值前景依然存疑。正是由于價格昂貴和人臉識別技術的不穩定,導致蘋果iphoneX實際銷售情況未達預期。如何突破創新瓶頸期已成為全球智能手機企業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
與此同時,市場需求日漸飽和,海外開拓難度加大。智能手機國內市場趨于飽和,換機周期逐步拉長。據美國Zenith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將達到13億人,位居全球首位,智能手機普及率已接近人手一部。隨著智能手機質量越來越好、新舊產品功能體驗差距的日益模糊,用戶換機需求將進一步延緩。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調查顯示,國內市場用戶換機周期已從2012年的16個月拉長到當前的22個月,也長于全球消費者的平均值21個月。此外,國產品牌海外市場開拓難度逐步加大,知識產權專利糾紛日益增多,中高端品牌進入北美市場仍面臨較堅固壁壘。
據了解,目前智能手機模仿策略遭遇瓶頸,市場表現大起大落。我國智能手機企業前些年的發展大多走跟隨模仿之路。當國外廠商推出一款新功能時,國內廠商往往競相效仿。對模仿門檻較高的前沿技術,則采用概念營銷、噱頭炒作等方式,迅速烘熱市場。
模仿戰略在短期內可能帶來產品銷量的快速增長,但在市場形勢出現變化時,由于缺乏真正的產品定義能力和產業鏈話語權,極易造成產品銷量快速下跌,有些甚至會因方向錯誤而造成資源大量浪費。智能手機一些新技術領域目前成熟度不高、用戶體驗尚不理想,國內企業盲目照搬模仿,不但導致利潤進一步被壓榨,還會變相拉低了消費者對新技術、新產品的認可,也削弱了新技術、新產品對提振市場需求的作用,造成反效果。
系統化創新或是出路
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智能手機產業還將面臨多種挑戰。
一是“癢點”式創新難以再掀波瀾,系統化創新或是出路。未來智能手機領域的創新,必然是一個多種技術間相互促進、融合創新的過程,無論是類似“劉海”的異形設計、異形切割,還是依靠攝像頭、傳感器、天線、電池等單一器件升級的局部“癢點”式創新,都難以再掀起市場波瀾。軟硬兼具的系統化創新將成為產業創新瓶頸期的重要突破口。對于習慣了跟隨模仿的國內企業來說,必須避免因過度創新的渴求而盲目跟風,造成重大判斷失誤,浪費產業資源。
二是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國產手機企業在新興市場的一輪快速擴張已接近尾聲,進入北美等重要市場依然受阻,且這一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觀。我國企業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同時,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環境亦應予以高度警惕并積極應對。
三是元器件漲價拉高整機成本,供應鏈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從近期發展態勢看,上游元器件因產能供應不足導致價格飛漲,拉高了終端整機產品的成本,對我國智能手機產業造成了不利影響。國內企業如果不能及早在核心元器件短板上取得突破,掌握創新主導權,在未來產業熱點涌現、提速發力時,關鍵環節很可能再次陷入窘境。
為了扭轉以上局面,相關人士建議,應引導企業加強差異化創新,培養“無人區”領軍企業;繼續鼓勵加強海外市場開拓,加強對企業的指導支持;鼓勵企業錘煉“內功”,通過品牌戰略提升盈利能力;切實加強行業跟蹤與研判,及時協調應對重大問題。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新聞排行榜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新聞熱門推薦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